北京学研究

  • 官绅之间:丁戊奇荒中万青藜创办京师首例官绅型善堂考——以清档为中心

    万明;

    从清档中发覆清朝荒政体系的近代转型过程,丁戊奇荒(1877—1878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学界大多以江南义赈概括由此开始的赈灾慈善近代化进程,却忽视了王朝权力下沉、汉族官僚权力上升的政治与社会大变局背景下,奇荒第一年清档中首次出现“官绅捐资”的善堂,即尚书兼顺天府府尹万青藜创办于京师的资善堂,这是首例官绅型善堂。同年,此类善堂出现在京师东西南北城,其特征不是以往研究聚焦的粥厂,而是“收养贫民”的暖厂,拯救了饥寒中的大批灾民。这一以传统儒家士大夫为主体建立的新型赈灾慈善组织,在档案中被定性为“绅办”,是京师出现的另类义赈组织,可作为丁戊奇荒义赈研究的又一重要视角进行拓展和深化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赈灾慈善近代化的多元复杂面相。

    2025年05期 v.23;No.9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空间生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以北京市为例

    李凌;马灵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由新而旧、又由旧而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不平衡不充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层次挑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研究发现,生产消费推动空间生产实践,多元主体关系协调建构历史文化街区的表征空间,多元话语体系构建促进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逻辑遵循。而在街区复兴快速推进过程中,现有街区形态与理想中多元主体协同下的空间生产实践存在偏差。需秉持空间正义原则,依托文化接续创新空间生产情境、引导角色回归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推进权威淡化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复兴。

    2025年05期 v.23;No.9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解答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刘新刚;林汉青;

    中等收入陷阱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这一难题在本质层面表现为西方发展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精致化与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上难以成为发达国家的悖论。许多学术流派和实践模式都试图对中等收入陷阱难题进行解答,但都因基于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无法彻底破解这一难题。立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等收入陷阱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解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资本治理创新,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走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由于资本的内在紧张所引发的发展中断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趋势,为发展中国家解答现代化难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2025年05期 v.23;No.95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新时代以来网络热词的话语分析:本土叙事和全球传播

    刘素琴;冯江鸿;

    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网络热词,新时代以来,“汉语盘点”网络热词映射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国话语的浓缩和集中展现。本文以新时代网络热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时政类、国内时政类、经济类、科技类、文化类、社会生活类等不同类别的热词构建起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符号矩阵,探究热词在本土叙事和全球传播中承载的话语特点和话语功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全球话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5年05期 v.23;No.9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经济与管理

  • 知识搜寻、反思性知识重构与研发团队突破性创造力

    汪昕宇;马晓涵;张冰冰;

    知识搜寻是团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突破知识约束、持续创新优化知识体系是提升研发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263个研发团队为样本,探索知识搜寻对研发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反思性知识重构的中介作用和战略共识的边界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反应型知识搜寻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存在倒U型影响,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有显著提升作用,且注重知识搜寻的二元平衡有助于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提升;(2)反思性知识重构在知识搜寻与研发团队突破性创造力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战略共识在反思性知识重构与研发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关系中存在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研发团队善用知识搜寻策略、激活突破性创造力新动能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5期 v.23;No.95 3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以“新”促“质”:金融科技如何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

    李建伟;丛菲;危仁义;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型创新金融”,是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金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基于2014—2022年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并呈现出异质性特征。金融科技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补偿创新正外部性和矫正低质量创新的渠道实现。此外,金融科技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的同时,对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因此,持续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新”促“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23;No.95 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政府数据治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陈晔婷;何思源;宋语嫣;黄曾媛;

    有为政府对数据进行有效治理关乎数据价值释放和创新主体融合,是企业畅通数字化链条和攻破智能化升级难点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依托政府公布的数据治理政策,运用深度学习(DL)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构建政府数据治理指标体系,并结合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数据治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据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且影响程度因企业所处地区、所处行业和自身负债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进一步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数据治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提升作用是通过“提升数据强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促进产业集聚”等路径实现的。本文结论既为政府部门完善数据治理政策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启示。

    2025年05期 v.23;No.95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法治与社会

  • 民企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从保护法益厘定到司法适用限缩

    于阳;王少帅;

    《刑法修正案(十二)》扩大了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规制主体范围,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权益的保障力度。然而,本罪的保护法益,在理论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导致本罪处罚范围并不十分明晰,给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带来较大挑战。尤其在本条第2款中,仅以抽象秩序或具体财产利益作为本罪的保护法益,难以充分解释本罪条文设置的合理性。采取以抽象的“企业管理秩序”作为主要保护法益、同时辅之以具体的“企业财产利益”作为次要保护法益的“双重法益保护路径”,能够在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规范运行的同时,兼顾企业的财产安全。本罪这一法益保护模式的具体构建,可以从对本罪主体规制范围、“经营同类营业”行为、损害后果及事后追认效力等构成要件要素层面进行限缩解释,以此平衡刑法干预与企业经营自由,确保刑法精准适用,促进民营企业良性有序发展。

    2025年05期 v.23;No.95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档案文献遗产分众传播模式构建研究

    朱彤;赵亮;郑蘅芬;李梓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档案文献遗产传播模式迎来重大的转换调整期。传统的档案文献遗产传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过去的单一传播主体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化为更加高效、更具影响力、更加惠民利民的适应新时代的传播模式是时代性的课题。高校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国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利用不仅关乎学术研究与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国家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服务科技创新、增强国际话语权、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协同治理的视域下,以分众传播作为实施手段,探究多元主体参与合作,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信息传播,把传播链条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各环节统一于传播过程,达到提升高校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水平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5年05期 v.23;No.95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物权行为可撤销性的规范逻辑

    冯超;

    物权行为是否被撤销决定了依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最终效果,但物权行为可撤销性认定具有特殊性。法理上,“无因性的相对化”理论并不准确,“瑕疵的同一性”仅有宣示说明作用,都不宜作为物权行为可撤销性的法理基础。由于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类型,其可撤销认定应与债权行为具有“法理的同一性”。根据分离原则与抽象原则,物权合意体现出特定性、非负担性与道德中立性,因此,其可撤销性认定需排除债权行为的干扰,仅以物权行为最小限度的构成要素为判定依据。仅当物权意思表示存在胁迫、欺诈、重大误解等瑕疵事由时,方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法律效果上,若物权行为被撤销,视为未发生物权变动,让与人应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原物或更正登记;若物权行为未被撤销,物权变动仍然有效,让与人只能基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受让人返还所有权。若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同时具有可撤销性,撤销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撤销物权行为。

    2025年05期 v.23;No.95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专题研究

  • 艺术传播视角下红色剧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赋能机制

    孙蕾;

    在后现代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语境里,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多重价值的挑战之中,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入脑难、共鸣弱”的困境。革命红色剧目作为革命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力量。本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文化传承视角,系统分析红色剧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实施路径,提出“核心主导—协同补足—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数字赋能与协同保障“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2025年05期 v.23;No.95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软宽强硬”协同路径

    邰源;刘春林;冯晴;孟石;

    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急需高等财经教育提质增效,当前,新发展阶段、新技术革命及人民新期待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服务国家贡献不足、适配社会需求不佳、民生满意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高等财经教育需探索“软宽强硬”协同路径,形成教育合力,以期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的效能。具体来看,一是提升文化认知,增强“软”实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财经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使其更好地肩负起经世济国的使命与责任;二是拓宽专业基础,开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培育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财经专业人才;三是强化应用导向,推进“强”应用,着力培养财经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推动财经教育成果落地与科研水平提升;四是增强科技本领,提升“硬”实力,在当下科技与财经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高等财经教育专业优势,抢占技术高地,培养既精通科技又善于应用科技的财经人才。

    2025年05期 v.23;No.95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