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研究

  •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空演化分析

    秦萍;张耀军;肖淇泳;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对于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创新辐射效应并未充分释放,导致众多创新成果流向其他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化。本文聚焦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区位熵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评估了2010—2022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跨链协同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同时剖析了协同水平差异背后的潜在原因。研究发现,河北省跨区域跨链协同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与长三角等发达区域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尽管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河北省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但2021年后却呈现回落态势。究其原因,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产业链发展长期滞后于北京的创新供给能力,这导致两地协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河北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领域产业链实现追赶与超越,但北京创新链的结构调整未能与河北产业链形成有效衔接,导致协同水平出现先升后降这一现象。最后,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要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发展,一方面要提高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跨区域协同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政策协同和产业协同的共同发力。

    2025年04期 v.23;No.9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和建议

    李立威;程泉;黄于红;

    数字化转型是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和问题。研究发现,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水平呈现“二八”分布格局,行业间数字化水平差异显著,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逐渐进入“深水区”,转型成效主要体现为效率和研发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约束、复合型人才缺乏、数据安全挑战、转型路径不清晰和转型成效难以评估。结合现有政策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压力、引育并重解决数字化人才缺乏问题、加强自主可控数字化产品供给和分行业分场景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

    2025年04期 v.23;No.94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经济与管理

  • CEO特征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研究

    王宏利;申纳川;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研究其驱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阶理论,以200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机器学习的集成算法考察并比较CEO多维个人特征对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企业CEO个人特征能够预测新质生产力水平,并且不同特征的预测能力具有差异;从不同特征维度来看,CEO能力特征的预测能力最高;从单个特征来看,CEO所有权权力、任期、年龄和学历等特征表现出最佳的预测效果,是CEO促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个人特征要素。

    2025年04期 v.23;No.94 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OECD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

    周彤;

    本研究基于OECD国家2015—2021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对教育产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公共投入占比达到最优水平(约41.2%)时,高等教育产出达到峰值。超过这一阈值后,继续提高公共投入比例反而会降低教育产出效率。这一结论表明,单纯的财政投入规模扩张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通过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有效发挥财政保障政策的基础作用和杠杆功能,二是多渠道拓宽高等学校收入来源,三是提升经费投入效率,通过确定最优公用投入占比、优先向软性投入倾斜、探索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本研究为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和政策指导,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23;No.94 43-5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智能化能够抑制企业污染排放吗?——来自多源异构数据的微观证据

    李梦洁;

    企业智能化发展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否将其作为抑制企业污染排放的内在激励,实现智能化转型和污染治理的双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多源异构数据,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Tobit模型、PSM-DID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交互效应模型,考察了智能化发展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智能化发展的“外溢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企业智能化发展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智能化的污染治理效应存在,该结论对于不同的指标选取、样本区间、计量方法均保持稳健。其次,企业智能化发展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优化资源配置两条渠道,抑制企业污染排放。再次,智能化发展的污染治理效应对于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和年份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智能化对于中西部地区、重工业行业和金融危机之前年份企业的污染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智能化对于同地区其他企业以及邻地企业污染治理均具有外溢效应,其中,本地的外溢效应强于邻地的外溢效应,且对于同行业企业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本文有利于打开智能化作用下企业行为的“黑箱”,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提供多元化的污染治理解决路径,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04期 v.23;No.94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机制研究

    张宁;

    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于现代社会治理,是当前理论研究与治理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行动—社会再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对桐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丽水“乡贤文化”和平遥晋商“诚信文化”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不同治理场景中的创造性转化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传统文化通过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与适应性延展机制,既为治理实践提供历史与文化的合法性基础,又为行动主体提供可以选择与创新的软性社会结构。行动主体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动力,推动社会结构的动态更新。社会再生产机制则通过制度化、机制化保障,将行动主体创造的转化成果稳定固化,使新的社会结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进而为新一轮行动提供更优的社会结构条件。

    2025年04期 v.23;No.94 67-7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法治与社会

  • 以TRIPS豁免决定透视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公共健康的价值升格与中国因应

    赵威;王瑞麟;

    当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对药品专利的强保护加重了药品分配的结构性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不断呼吁改进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提升公共健康的价值位阶。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WTO第12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TRIPS豁免决定,该决定产生于“南北矛盾”与“公私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且在适用主体、适用对象及具体豁免义务等方面体现了对公共健康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角度,TRIPS豁免决定实现了公共健康的价值升格,较TRIPS协定中的专利强制许可规则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且豁免决定本身具有事实上的可实现性与可延续性。从推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角度,TRIPS豁免决定将激励发展中国家促进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质公正”,且能够促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公共健康的价值位阶问题,进而矫正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失衡。中国应当在充分认识到TRIPS豁免决定意义的基础上,对其所体现的“公共健康的价值升格”持支持态度,进一步推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迈向“实质公正”,同时适时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新一轮变革。

    2025年04期 v.23;No.94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国内外文化经济学研究进展与比较启示——基于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的文献分析

    戴俊骋;皮福玲;

    本文基于国际文化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07—2023年所发表的335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国际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演进与理论特征。研究发现,国际文化经济学聚焦文化市场定价机制、文化消费行为、文化产业创新及文化参与模式等微观实证领域,形成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相比之下,国内文化经济学研究受制度经济学和幸福经济学影响,更侧重宏观层面的文化与经济关系探讨,强调文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形塑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国内文化经济学研究需加强与国际理论界的对话,在实现多元、多尺度研究方法融合基础上,开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经济实践,实现理论路径突破。未来研究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制度分析,深化“双效统一”的机制研究;二是探索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经济转型,分析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对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重构路径;三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构建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模式,为全球文化经济发展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4期 v.23;No.94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 文学阅读影响青少年旅游行为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

    孙琼;张有;

    文学阅读能激发旅游者的旅行意愿并丰富其旅游体验,但对旅游者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尚待探明。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26位青少年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据此构建了文学阅读影响青少年旅游行为的多维整合模型。研究发现:文本特征、约束条件、阅读者动机、景区文学联系、旅游体验和情感投入是文学阅读影响青少年旅游行为的六大关键要素。文本特征、约束条件、阅读者动机、景区的文学联系和旅游体验各维度相互独立,既能单独影响情感投入进而作用于青少年旅游行为,又能部分叠加对情感投入产生共同影响。此外,情感投入与青少年文学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促进关系。本研究深化了对文学阅读影响青少年旅游行为机制的理解,旨在为青少年旅游行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2025年04期 v.23;No.94 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专题研究

  •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何侃侃;

    构建学生工作体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积极构建学生工作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结构形态不够合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育人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以“四导四育”为核心内容的学生工作体系,从学生工作目标、内容、导向、理念、保障等多方面构建动态有机统一整体。

    2025年04期 v.23;No.94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