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利;申纳川;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研究其驱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阶理论,以200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机器学习的集成算法考察并比较CEO多维个人特征对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企业CEO个人特征能够预测新质生产力水平,并且不同特征的预测能力具有差异;从不同特征维度来看,CEO能力特征的预测能力最高;从单个特征来看,CEO所有权权力、任期、年龄和学历等特征表现出最佳的预测效果,是CEO促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个人特征要素。
2025年04期 v.23;No.94 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周彤;
本研究基于OECD国家2015—2021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对教育产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公共投入占比达到最优水平(约41.2%)时,高等教育产出达到峰值。超过这一阈值后,继续提高公共投入比例反而会降低教育产出效率。这一结论表明,单纯的财政投入规模扩张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通过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有效发挥财政保障政策的基础作用和杠杆功能,二是多渠道拓宽高等学校收入来源,三是提升经费投入效率,通过确定最优公用投入占比、优先向软性投入倾斜、探索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本研究为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和政策指导,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23;No.94 43-5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李梦洁;
企业智能化发展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否将其作为抑制企业污染排放的内在激励,实现智能化转型和污染治理的双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多源异构数据,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Tobit模型、PSM-DID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交互效应模型,考察了智能化发展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智能化发展的“外溢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企业智能化发展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智能化的污染治理效应存在,该结论对于不同的指标选取、样本区间、计量方法均保持稳健。其次,企业智能化发展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优化资源配置两条渠道,抑制企业污染排放。再次,智能化发展的污染治理效应对于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和年份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智能化对于中西部地区、重工业行业和金融危机之前年份企业的污染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智能化对于同地区其他企业以及邻地企业污染治理均具有外溢效应,其中,本地的外溢效应强于邻地的外溢效应,且对于同行业企业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本文有利于打开智能化作用下企业行为的“黑箱”,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提供多元化的污染治理解决路径,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04期 v.23;No.94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张宁;
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于现代社会治理,是当前理论研究与治理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行动—社会再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对桐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丽水“乡贤文化”和平遥晋商“诚信文化”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不同治理场景中的创造性转化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传统文化通过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与适应性延展机制,既为治理实践提供历史与文化的合法性基础,又为行动主体提供可以选择与创新的软性社会结构。行动主体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动力,推动社会结构的动态更新。社会再生产机制则通过制度化、机制化保障,将行动主体创造的转化成果稳定固化,使新的社会结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进而为新一轮行动提供更优的社会结构条件。
2025年04期 v.23;No.94 67-7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